创先争优专题――记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2-04-01浏览次数:90

善载绿洲

人民网记者  姜洁

2011022508:41  来源: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  彩云之南,美景如画。

  从昆明向西,再向南,横断山脉的最南端,群峦之间,如珍珠般镶嵌着大小不一的78个山间盆地,最大的那个,叫保山坝子。

  从保山向西,再向南,翻过一座又一座山,穿云入雾,置身于郁郁葱葱、密不透风的华山松林之间,这山的名字,叫大亮山。

  满眼苍翠欲滴的绿之外,还有另一道风景:蜿蜒进山的几十公里的路旁,每隔五步,合抱粗的大树胸口,佩戴着一朵朵洁白的纸花,花心还被精心地点上了一抹红。

  纪念的,是一位声名在当地已震响半个多世纪的“名人”――

  在生命最后的二十几载中,他以愚公移山的气魄,将寸草不生的荒山树成一方生命的绿洲;

  在入党后的五十八年里,他时刻践行共产党员的誓言,为人民群众筑起一方丰收的绿洲;

  在人生的八十四个春秋间,他行善不止,把爱洒向每一个角落,留下一方精神的绿洲。

  杨善洲,他的名字,如同一叶扁舟,载着他的无数善举,驶入了千家万户,传颂在茶余饭后的一个个传奇故事中……

  “草鞋书记”

  
“家乡有个小石匠,参加土改入了党,头戴竹叶帽,身穿百姓装,穿着草鞋闹革命,开渠引水当龙王,一身泥一身汗,县官儿不当,当什么?当,当,庄稼汉。”

  ――保山民谣


  1965年。天麻麻亮,一个头戴竹叶帽、脚穿草鞋的矮个子出现在施甸县某人民公社。

  “请问你们公社的领导在哪里?”

  “领导不在!”见来人一身农民装扮,接待员答。心下寻思,谁有空接待你啊,领导等着接待县委书记呢!

  来人听了没作声,转身下了村子。过了约定好的时间,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。一打听,原来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老农给打发走了!

  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。做过石匠、雇农出身的他,因为一直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,被百姓们亲切地唤作“草鞋书记”――

  30岁起担任县级领导,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,50岁担任地委书记,他几十年如一日,头戴竹叶帽,身披蓑衣,脚踏草鞋,一身泥巴一身土,走遍每一个村庄、踏遍每一道山梁。

  “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、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,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。”杨善洲认为。

  198010月,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。

  “总书记提前到了,快去找善洲书记!”

  地委的同志赶紧到板桥公社去找杨善洲,却发现他正在田里和农民一起劳动,裤腿挽到了膝盖上,猫着腰只顾忙碌。

  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,杨善洲赶紧拔腿往回跑。耀邦同志听说后感叹:“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!”

  事后,他还送给杨善洲一副对联:“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,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。”这后来成为杨善洲毕生的追求和座右铭。

  19877月,高黎贡山,大雨倾盆。一辆破旧的三菱吉普车在陡峭的山路间颠簸前行。

  “停一下!”透过模糊的玻璃窗,杨善洲看见不远处有人。

  一个被大雨浇透的老农,正挑着担子吃力地上坡。

  “买粮食去了?回上营乡?上来上来,搭你一段!”

  老农谢过,一路和杨善洲聊起了农活家常。车开了十四五公里,该下车了,身旁的人问老农:“老倌儿,你可知道给你搭车的这人是谁?”

  “不知道呀!”老农一脸茫然。

  “他是杨善洲!”

  “哦,你就是‘草鞋书记’!真跟农民没啥两样!对不起,谢谢啊!”老农恍然大悟,感激地下了车。

  “粮书记”

  
家乡有个小石匠,做官儿做到太保山,不改故乡音,不改百姓装,田间地头到处忙,喜看农家谷满仓,一身汗一身脏,官儿不像,像什么?像,像,把家郎(保山方言,指精打细算、会过日子的人)。

  ――保山民谣


  “一人种三亩,三亩不够吃。”这是早年流传在保山地区的顺口溜。由于保山地区山区面积占91.79%,土壤贫瘠、种植方式落后、农田水利设施薄弱,农业产量在解放初期很低。

  杨善洲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:“我们是党的干部,如果老百姓饿肚子,我们就失职了!”

  他专门在保场乡种了半亩粳稻试验田,试验“三岔九垄”插秧法。为让群众熟练掌握,他常年跑田间地头,亲自示范推广。

  1982年的插秧季节,龙陵县平达乡河尾村的几个农民正在地里忙活。

  一个农民打扮的老者走了过来:“你们插秧的方法不对,村干部没跟你们讲‘三岔九垄’插秧法吗?”农民们以为他是路过的农民,没好气地答:“你会栽你来栽嘛!”

  杨善洲二话不说,卷起裤脚就下了田,一边讲一边示范。插秧是倒着插,越往后插得越快,农民们惊奇地发现,很快他就跑到最后去了。

  “三岔九垄”插秧法、“三尺两面沟,两季夺丰收”、坡地改梯田、改条田、改籼稻为粳稻、种绿肥红萍改良土壤、推行条播条栽……哪一项技术的推广,不凝聚着杨善洲的心血?!

  “小毕,快来看看,我又给你们带来了外地的良种!”保山农科所农技员毕景亮至今记忆犹新,只要杨善洲一从外地出差回来,总是兴冲冲地给他们带回一些良种做试验。

  “你们很辛苦,但是做着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,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解决了,保山的大事就解决了一半啦!”每逢大年三十晚上,他都要到板桥试验基地看望所有的技术员。

  1978年,京国92杂交水稻试验成功,杨善洲马上组织各县区的领导和群众到板桥参观学习,向全保山推广,保山县、施甸县的水稻单产历史性地跨越了千斤大关。

  1978年至1981年,随着地区水稻单产跃居全省第一,保山从此获得“滇西粮仓”的美誉,杨善洲则被人们称作“粮书记”。

  “穷书记”

  
“家乡有个小石匠,清正廉洁心不贪,吃粗茶淡饭,住旧屋一间,不给家人占便宜,盖了新房住不起,偏说破窝能避寒,还说心甘,甘什么?甘,甘作孺子牛。”

  ――保山民谣


  老百姓的肚皮饱起来了,钱袋子鼓起来了,可杨善洲却一直是保山有名的“穷书记”。

  杨善洲去世后,家人从他的箱底翻出了一封他珍藏了40年的信。

  信是大女婿杨学明写的:“爹呀,我已入赘两年了,连爹的面也没有会过,想来您的工作很忙。家里的房子漏雨了,一下雨就都是水,儿是想修一下新房,但是经济困难,还是请爹帮忙想办法吧。”落款日期是197085日。

  收到信,杨善洲回信出了一个“妙计”:“我实在没有钱,房子漏雨,人难居住,也确实很困难,现将这30元钱寄回去,先买几个盆盆罐罐,哪里漏雨,先接一下漏下的雨水,或者是挪一下床铺,暂时躲避一下……”

  看了信,全家人哭笑不得。

  因为“穷”,杨善洲家的破房一度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――这个保山最大的官,居然没让家里人住上一间好房子!退休后的杨善洲也觉得有些对不住家人。于是他向亲友宣布:他要盖房。

  房子盖好了,可他却发现,自己所有的积蓄仅9600元!为偿还盖房所用的五万多元债务,他又把房卖了。

  堂堂一个地委书记,光工资也不少啊!杨善洲的钱都去哪了?

  杨善洲的秘书们给出了答案:“他这个人用钱很‘散’,到哪个村子看到谁家生活太困难,就掏出工资去买点粮食、被子接济;哪个生产队没有钱买种子,他也掏钱去帮着买……”

  “书记,我们想发展多种经济,养点蜂子,可是没钱啊!”1978年,大官市林果基地,农民们围着前来考察的杨善洲,你一言我一语拉着家常。

  “徐秘书,快帮我查查,我这两年下乡补助都攒着没用,现在一共几个钱了?”

  “400多块了!”秘书徐德武回答。

  “好得很!”杨善洲一拍大腿,“这下解决大问题了,你把钱全部给他们买板子打蜂箱,把蜜蜂养起来!”

  时光穿梭到20109月,保山市人民医院病房。一个农民背着满满一筐柿子,满头大汗地赶到了杨善洲的病床前。

  “老书记,您身体好些了吗?您看我结实得很!您不用担心我了,我种了好几十亩的果林,现在也有钱了,您的救命之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啊!”

  老人已经说不出话来,他紧紧握住来人的手,眼光中满是欣慰。

  朱家兴,曾是大亮山林场的职工。19977月,他突然昏迷不醒,肚子胀得像个圆球,经查患肝硬化,伴大量腹水。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书,家人负担不起昂贵的医药费,六神无主地痛哭着,开始准备后事。

  杨善洲闻讯赶来了。他找到主治医生:“只要对病人有用,要什么药尽快去调,医药费我负责!”

  两个多月后,朱家兴的命捡回来了。2.6余万元的医药费,全部是杨善洲一人掏的腰包。

  他,就是这么一个奇怪的“穷书记”:穷了自己家,造福千万家!

“种树书记”

  “家乡有个小石匠,当官退休福不享,钻进山沟沟,窝棚避暑寒,荒山变绿洲,忠魂松作伴,不图名和利,两袖清风尘不染,图什么?图,图,福一方。”

  ――保山民谣

  杨善洲一辈子爱种树。

  还在工作岗位上时,他就喜欢随身带着一套嫁接的工具,走到哪儿,就把树嫁接到哪儿。

  桃树、梨树、核桃树……保山老地委大院已经易主,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

  “在保山,每个乡都有他嫁接过的果树。据我估计,经他嫁接的树至少有上万棵。”段兴华,杨善洲曾经的秘书,抚摸着一棵棵大树,喃喃自语,“没想到,他这树一种就是一辈子!”

  1988年,杨善洲退休了。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他搬到昆明居住,可他婉言谢绝:“我要回家乡种树,为百姓造一片绿洲。”

  大亮山,杨善洲选中的造绿洲之处。这座位于施甸县城东南50多公里、平均海拔2200多米的山峦,在长期的毁林开荒中沦为不毛之地:

  “大亮山,不长毛,娃娃放牛这山包,娘叫回家那山包。”

  许多人听说杨善洲要去大亮山种树,都劝他:“你到别处去种吧,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!”

  杨善洲主意已定:“在位时没能给家乡办几件具体的事,我对父老乡亲有承诺,退休后要为大家办一两件事情。说过的话就要兑现,不能欺骗乡亲们!”

  说干就干。198833日,杨善洲来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,他把周围的群众代表找来,召开现场大会,决定成立施甸县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。同时成立了大亮山造林指挥部,杨善洲亲自任指挥长。

  山上没有路,他自己带领人修;山上没有住处,他用树杈和油毛毡搭起窝棚避寒;没有资金,他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跑项目;没有树苗,他亲自到各地买苗木……

  有一天,半夜三点钟。睡梦中的林场职工被屋外的声响吵醒。

  “老书记,您怎么这么晚才回来!”看到满身泥水的爷孙俩出现在他们面前,大家都傻了眼。

  “听说龙陵有树苗卖,我就赶到龙陵,可是已经卖完了;又说昌宁可能有,我就赶到昌宁。”老人兴奋地说,“这一天足足跑了300多公里,我怕影响树苗的成活率,叫上孙子,赶着马帮,连夜把树苗送上来。这下好了,天亮就可以栽树了!”

  “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,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。”这是杨善洲在职时的一句口头禅。退休后,他把这句话变成了真实的风景:在保山地委宿舍栽种的雪松、玉兰、白梅等盆景都被他搬到了山上,如今长成十几米高的参天大树,观者无不称奇。

  不仅是盆景,为了多育一棵苗、多栽一棵树,杨善洲常常会做出常人想不到的举动。每逢水果上市时,施甸县城里,总有一位老人逡巡在赶集的水果摊旁,提着塑料口袋,把人们吃剩扔下的果核一一捡起。

  “捡破烂儿的,你撞到我了!”一次,一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子怒气冲冲地对老人抱怨。

  “莫瞎说,你可知道他是谁?他是杨善洲!”旁边的人连忙提醒。

  小伙子涨红了脸,赔了不是讪讪地走了。杨善洲却像没事人一样,拄着拐杖,佝着腰,全部注意力依旧集中在前方随时可能出现的战利品上。

  家人听说了,觉得没面子:“堂堂一个地委书记,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!”

  老人一脸严肃:“只需弯弯腰,林场就有苗种了,有什么不光彩的。等果子成熟了,我就光彩了!”

  22载辛勤耕耘,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: 5.6万亩人工造林、1.6万亩杂木林、700多亩茶叶、50亩澳洲坚果、100亩美国山核桃……每一棵树,都是老人百日育苗、十年树木,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!

  “富翁书记”

  “杨善洲,杨善洲,老牛拉车不回头,当官一场手空空,退休又钻山沟沟,二十多年住深山,呕心沥血办林场,创造资产超亿元,分文不取乐悠悠……”

  ――保山民谣

  杨善洲发财了!

  人们给杨善洲算账:整个林场约有1120万棵树,按每株30元的最低价算,总价值也有3亿多元!“这下子你可成了‘施甸第一富翁’了!”有人和他开玩笑。

  可杨善洲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:20081111日,82岁的他把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了施甸县林业局。移交林场时,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,不带走一根草去。县委决定奖励他10万元,他当场回绝:“造林不是为自己,是为群众,我一分也不要!”

  200912月,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,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。今年5月,他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,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,只留下4万元用于负担自己的医药费。去世之后,他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分钱。

  然而,他留下的财富,却令世人享之不尽:

  ――大亮山周边的乡村成为生态恢复的直接受益者,共有4个行政村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,6个行政村解决了公路交通问题,8个行政村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问题,周边村寨陆续脱贫致富。今年春夏,持续半年多的旱灾中,大亮山林区群众的耕种和饮水却未受丝毫影响!

  ――杨兆华,原杨善洲身边工作人员,退休后在隆阳区瓦房乡桂花村承包核桃林300多亩;李士华,原保山地区土产公司副经理,退休后回到家乡施甸县,种植桉树1100多亩;在施甸,目前已有100多位离退休干部职工加入到绿化荒山的行列中来!

  ――大亮山周围的13个村,在杨善洲的带领下,纷纷自发种树,二十多年下来,方圆几个乡已没有一片空地、一处荒山!

  ――保山市近年来共实施退耕还林23.2万亩、荒山荒地造林32.3万亩、封山育林14万亩,目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133.7万多公顷、占国土总面积的70.1%,森林覆盖率达61.88%

  ――当年,41岁的黄炳生是全省最年轻的地委书记,30岁的段兴祥是全省最年轻的县委书记,19岁的杨文虎是全省最年轻的公社党委书记,他选人用人的胆识至今令人望其项背;和杨善洲共事的这一代老干部全部安全着陆,这与他的言传身教分不开;在施甸任职的9位县委书记中,有6人上了地厅级,这与他的影响也一样分不开!

  20101010日凌晨三点,劳碌了一辈子的老人溘然长逝。

  与他相识的,素不相识的,从四面八方自发地赶来:送葬那天,从灵车出发处起,路两边密密麻麻站满了前来送别的群众;出了城,保山收费站、蒲缥收费站、水长收费站、角里收费站、七�七站……沿途上百里,直到施甸县城、姚关镇、陡坡村,满眼都是身穿素服、戴着白花、噙着泪水、默哀送别的人们。

  别了,老书记!还记得吗,你应承过83岁的老伴张玉珍,她晕车,不必来医院探视,等你好了,会回去看她的;

  别了,老书记!还记得吗,你应承过小女婿杨江勇,等你好了,一起去东风澡堂洗澡,让他给你再搓搓背;

  别了,老书记!还记得吗,你应承过大亮山林场的老战友自学洪,林场农户的林权证还没办下来,等你好了,要一起再到林业局去督促督促;

  别了,老书记!还记得吗,你应承过你以前的秘书苏加祥,等你好了,还要和他再杀一盘跳棋;

  别了,老书记!还记得吗,你应承过前来探望你的保山市委书记李正阳,等你好了,要和他一起去腾冲考察炼钢厂的选址;

  别了,老书记!还记得吗,你钟爱的鹩哥,仍在你林场的宿舍里,等你回来,对你说“阿大回来了,哈哈哈哈!”

  ……

  善洲书记,请走好!放心吧,正如你家乡的俗语所说,“哪里有麻梨树的种子,哪里就会长出麻梨树苗来!”你的善举,你留给世人的一方绿洲,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!